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招网 > 中考资讯 > 体育

高考考试语文古诗鉴赏易错题强训

来源:www.tayibo.com 2025-03-04

体育

  易错题诊断

  古诗鉴赏指鉴赏古时候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方法。诗歌的形象包含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的知道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主如果考查诗歌的语言特点,表达方法主如果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方法。

  1.(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2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类词汇看,你觉得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哪种心情?请简要剖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字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重视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略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方位把握词人的心情。第二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很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印象深刻,没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些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剖析。要记住“所有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要仔细领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倩丽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什么特征?后两句抒写情感时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考试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法命题,2007年高考考试有6省市使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析、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打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征,解析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征,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征。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期望同学们可以熟练学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剖析。应该注意表现手法中包含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剖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欢之情。细微之处有什么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你觉得这首诗中是不是也存在“漂亮的错误”?为何?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哪个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剖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剖析作者在诗中怎么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剖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用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剖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哪种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什么地方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哪些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哪些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样迫切,它那样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3.(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4.(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质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时候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讲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是大雁没把信件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觉得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5.(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恋恋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热点专题

  • 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
  • 2019年浙江高考考试语文考试概要公布
  • 2019年河北高考考试语文考试概要公布

[]2019年河北高考考试语

[]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