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2022年上海普通高校春天招生统一文化考试(简称“春考”)语文科目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语文学科专家对试题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觉得,试题符合课程标准的需要,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体现学科本质,落实“双新”(新课程、新教程)理念,有益于促进教与学方法的改进。
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出色传统文化,又紧扣年代脉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社科类现代文关注当代社会中的互联网社交问题,话题具备鲜明的年代特点和现实意义,贴近考生的生活,回话考生成长的真实需要。文学类现代文让考生通过感知柿子树、黄牛、妈妈等艺术形象,展开对生命经历的考虑,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激起考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培养考生宽广的人文情怀。文言文一刻画了清廉正直、以身作则的傅良弼形象,突出其体察民情、体恤民生的为官之道;文言文二借用竹、柳菊、园蔬等巧妙表达对“君子”的理解,彰显心系苍生的文人情怀,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两篇文言文,一重理政之智,一显塑身之德,从不同角度给考生以启发和借鉴。写作题引导考生结合园林、缩写读物、博物馆等不相同种类型的文化艺术商品,深思容易见到的看法,发现惯性思维中的漏洞,鼓励考生有理有据地发表创见,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他们提高审美品位,获得精神成长。
2、体现课标理念,彰显学科本质
试题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业水平等需要,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进步与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考查既各有侧重,又有机整理。积累运用、文言文一侧重考查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需要考生理解看法、做出判断、剖析推理过程、概括论述思路,侧重考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和古诗鉴赏,需要考生把握作品的语言、构思与情感,侧重考查对当代出色文学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文言文二需要考生剖析作品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增进考生对中华出色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感,增强文化自信。
试题既体现单个任务群的学习需要,又重视不同任务群之间的整理。如校庆活动中的采访提问和调查研究中的问题设计,指向“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社科类现代文讨论互联网社区融入问题,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需要考生谈谈文章有关内容“是不是依旧反映费孝通所述乡土社会中‘孝’的特征”,整理文学类作品与学术著作的不同信息,引导考生综合考虑,并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任务群的联系。
3、贴近教学实质,稳步推进课改
试题延续上海卷一贯风格,整卷结构、分值比率、题型、题量维持稳定,题干指向明确,考试试题困难程度符合选拔性报考条件。
考试试题重视设置情境任务。具体情境的设置贴近考过生日常生活,体现统编教程的撰写理念和教学导向。如试题中设置的访谈和调查等情境,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致;又如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需要考生剖析推理是怎么样成立的,考查了考生在“逻辑的力量”等单元中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试试题重视综合性,如诗歌鉴赏,需要考生联系诗序和注解,整体理解作品,剖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了多文本阅读的理念。
写作题贴近考生生活和实质认知,引导考生审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社会文化,深思“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看法,凸显上海卷作文命题一直坚持的思辨性特点。考生可以扣住“浓缩”与“精华”这两个关键字,对这个看法加以考察。比如,什么是浓缩?何以称得上精华?进一步考虑怎么样浓缩,是取舍扬弃还是萃取升华?在浓缩的过程中,人为原因到底起到什么样的用途?什么样的浓缩对精华的获得才是有必要的?还应扣住“就是”进行考虑,浓缩的是不是势必是精华?从而对“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判断进行批判性考虑。考生可结合题目中列举的现象及个人的积累,从这个看法的合理性或局限性的角度展开剖析与论证,从而达成对平时现象、惯性思维的重新审视和理性深思,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如此的写作题维持了一贯的思辨特点,又增加了生活元素,贴近考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写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试题充分考虑考生的适应性,贴近中学教学实质,体现“学教考一致”的评价理念,有益于科学选拔人才,有益于语文学科“双新”改革的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