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复习要点所谓题眼,是指考试试题考查重点或主旨所在。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知道题的重点、解题的突破口,这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题眼。
1、选择题的题眼推定
选择题由题干和题肢一同组成,其答卷需要是依据题干的规定性从所给题肢中选择适合的,即常说的以干取肢。因此,选择题的题眼,大体上可以觉得是题干的答卷指向。这种答卷指向总是通过一些关键字、限定条件、设问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体现出来,要抠准题眼,就需要抓住这类关键字、限定条件、设问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对于所给出的题干比较简单的选择题,主要就是通过抓关键字来确定答卷的指向。
目前的选择题,题干部分更多的是使用材料加设问的方法。从材料的呈现形式上看,材料包含文字材料、图、表格等,其中文字材料又可具体分为时事、名言警句等。从设问方法上看,设问方法也是多元化的,而且,在设问中还会加上诸如现阶段该市主要根本等限定条件。要准确把握题眼,明确答卷指向,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点研读设问,依据设问的切入点和侧重点进行推定。通常来讲,设问能直接表明题目要考查的方向。如说明体现等是需要选择题肢中与题干材料相符合的道理;是由于基于等是需要选择致使题干材料中这种结果(现象)出现是什么原因;有益于意义在于等是需要选择题干材料所述事实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2)看重隐性题眼的挖掘。大多数考试试题的题眼通过设问中的关键字都可以明确把握,但有的考试试题的题眼却在题干设问中不可以完整地表现出来,仅从设问上不可以看出答卷的指向,需要结合题肢才能明确看出。
(3)结合限定条件进行推定。抓住限定条件是把握题眼的首要条件,在审题时,对于时空(现阶段、在这里等)、程度(最、根本、主要等)、主体(党、政府、企业、公民等)、常识范围(认识论、辩证法等)等限定条件与其他一些限定条件,考生需要高度看重。
(4)依据题干材料与设问的逻辑关系进行推定。大部分考试试题是以全部题干材料作为设问基础的,这类题目在最后一般用这说明这体现了材料表明等进行设问。如此在推定题眼,把握答卷指向时,需要对题干材料进行全方位准确的剖析。对于层次单一的材料,应该注意在把握关键字的基础上剖析材料的中心意思;对于复杂的材料在剖析时应该注意分层,把握可以体现每一层信息的关键字,在分层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
2、主观题的题眼推定
通常来讲,除辨析题外,主观题的题眼同选择题一样,也可觉得是答卷指向。在主观题题眼的推定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设问范围。这就需要明确答卷时所依据的常识范围,看这个常识范围是经济、哲学、政治,还是选修模块常识。在回答时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设问范围是隐性的,需要结合设问与题干材料来确定;第二,答卷所依据的常识可能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要点上,因此答卷时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
(2)审设问中的主客体。设问的主客体不同,答卷的方向就不同。通常来讲,经济学的主体一般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买家)等,哲学的主体一般是各种具体的哲学看法,政治学的主体一般有国家(国家机关)、党、公民、各类组织(含国内国际)等。另外,考试试题中的有关材料也会成为设问的主体。设问的客体就是设问中需要剖析的对象。
(3)审设问的指向。要弄清设问到底是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何,还是需要回答如何解决。若是需要依据材料总结问题、道理、启示或者需要剖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常识等,则是需要回答是什么;若是需要运用某个常识剖析说明材料,则是需要回答为何;若是需要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手段、提出建议等,则是需要回答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