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散文形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引导,我和老婆真诚地前往听涛山探寻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目前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特点。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季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有,在大家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大家也尽可能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长眠。 ③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块。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生活轨迹,目前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法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块。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适合的评价。走在大家前面的那位女生,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突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好渠道。他一个人就过去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漂亮的生活,大多数都同水不可以离别。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掌握思索,水对我有很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一直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就算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如此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部分年轻人人的最佳选择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目前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样健康前凸后翘,处处闪耀着人性的漂亮光辉。 ⑥听涛山没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刚和大家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肯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由于,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剖析概括形象用途)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用途?请简要剖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题可从景物描写对文章内容和主要形象所起用途两方面考虑。画线句子中写到红梅翠竹杂树与更多的树木。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季的讯息,翠竹挺拔着,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通过比较,并结合全文内容剖析,可以看出成长在听涛山上具备顽强生命力的红梅、翠竹、杂树正是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2分)彰显出听涛山萧瑟环境中难得的生机和力量。(2分)也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2分) 2.(剖析概括形象特征)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有关内容。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生活历程和别人对其评价概括总结即可。第二步,剖析概括形象特征。平和谦卑;内敛刚强;文采斐然;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孤独寂寞;追求真善美。[来源:学科网] ①平和谦卑;②内敛刚强;③文采斐然;④热爱自然,热爱家乡;⑤孤独寂寞;⑥追求真善美。(每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0分) 说起梅花 我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了解是朱砂梅,非常美,家人就给我起名字梅字。爸爸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不少,到目前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大家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大家生活的每个角落。虽了解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其他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感觉很难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可以释怀,到美国后就立刻给自己取了一个高雅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了解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首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的意思是,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忽然哑口无言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非常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同意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好看的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非常美,在冬季开放,中国人最喜欢,常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不少中国人的家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期望了,也难怪,极少美国人知道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好像被我感动了,忽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忽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非常不错吃。我讶然了,是的,有的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止是果实,这老美只了解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好看的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大家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不少,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一个人赏析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双眼问:是不是真的?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冲口而出。假如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肯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打量半天,说,非常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非常稀少的颜色。我不再想讲解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是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如何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季,突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如何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忽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如何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忽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假如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个时候你非常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美女,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如何就谈到他一个人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开心,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这样漂亮。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魔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剖析概括形象特征)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什么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什么样的品质与格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审明题干确定文本信息。解答本题要回到原文倒数第三段的语境中,倒数第三段中有我如何告诉他如何才能告诉他如何才能告诉他的明显标志,考生应该能很容易确定描写梅花的三种情境。第二步,从描写中概括剖析形象特征。分别概括出描写了梅花的什么品质与格调即可。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忽然琼枝吐艳绝处逢生的生命力。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格。 ①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1分)②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忽然琼枝吐艳绝处逢生的生命力。(2分)③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格。(2分) 2.(剖析概括形象用途) 本文倒数第三段作者不厌其烦对梅展开描写,在此梅有哪些用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联系有关语段。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魔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第二步,概括形象用途。内容充实用途:对这位艺术家误解梅花的补充阐释。思想情感用途: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升华主旨用途:经过几千年的诗心陶冶,梅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①对这位艺术家误解梅花的补充阐释。(1分)②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2分)③借梅魂升华主旨,经过几千年的诗心陶冶,梅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2分) 2、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4分) 一竿冷 简 媜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②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③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④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想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想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失方向的啼鸟。山想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想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期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⑤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的道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怎么样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会它们水的涵义。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想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步骤里教会它们,但凡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需要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容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没办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适合耽溺,不适合珍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想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纯粹的命。[来源:学科网] ⑥水比山深谙随机应变的道理,烈雨只能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不过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⑦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不过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⑧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话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⑨为什么你一直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捐躯?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汇合,假如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⑩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假如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哪个来成全沧海?哪个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没办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没办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期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想海洋启示它们关于不可捉摸、没办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唯有幻灭能洗尽它们脸上的油脂,教它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那样,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了解的,我担心狂啸的浪头席卷所有,把短暂生辰里仅有些欢乐吞没,是故,我想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筹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所有吃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假如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阴,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假如再有一群愚公,想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即使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地方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兴盛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大家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的认识大家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视你啊! 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期望;智者只不过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泪是水。 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的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 此处引用的是柳宗元的《江雪》,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剖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题目一竿冷暗寓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寂清寒的环境,山水无言,寒江独钓,柳宗元在山水的领悟方面独有技巧。 B.作者在文中充分说明了山水所隐喻的生活态度方面有什么区别,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一直,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 C.本文托物言志,将深刻的考虑和形象的描绘有机结合,融情理于一体,笔法活泼,形象鲜明,含蕴深刻。 D.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爽优雅,情感鲜明,富有韵味。 B [B项,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不当。] 4.(剖析概括形象特征)请依据第⑤、⑩段,概括出水的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满智慧,永远流动;(2分)从不耽溺,不断追求;没办法征服,昭示生命的奥秘。(3分) 5.文章题目一竿冷中的冷字有丰富的意境。请依据本文,从被贬谪士人的山水观的角度,探究冷的情调中包括什么意境。(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士人有着山普通的情怀,想达成我们的远大抱负,像山一样褓抱移民百姓,宁可承受灾难,达成仁者志向;(2分)他们也有水普通的智慧,能领悟世间的幻灭无情,所以可以冷眼旁观。被贬谪的士人在仁者志向很难达成时,心中有一种寂寞之冷;(2分)面对寒江,可以领悟超然物外的孤独之冷。但冷是表象,折射的是一种炽热的山的情怀和对命途多舛的水普通的通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