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也需要对诗人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知道一些,对修辞常识、写作常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才能在诗歌鉴赏上游刃有余。 1、借助已知,调动储存 已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试试题提供的,如题干需要、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解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认知,与修辞常识、写作常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现在现代诗歌鉴赏题题干需要多是逆选,这能够帮助考生借助三项正确选项理解诗意;标题、作者、年代、题材、心理及各种有关常识这一已知要密切联系课本学过的内容(如《我爱这土地》,就应联系《大堰河》),教师补充的内容,自己课外学过的内容。如此积极把我们的经验储存调动起来,为下一步仔细体味作筹备。 2、把握意象,体味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目前作品里的、包括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去少数直接抒情,大部分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需要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的解析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需要在借助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欢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哪个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非常了解的了。 体味诗情,第一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历程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何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明确地浮目前眼前。由于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擅长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冗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况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体味诗情,要能从含蓄中咀嚼出真味。出色的诗歌一直防止这铺直叙。诗人只不过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擅长咀嚼、探寻并最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黄金的稻束》是写妈妈的漂亮还是写妈妈的疲倦?咀嚼出这一点对第10题的d项的判断有非常大有哪些用途。 最后,体味诗情,不可忽略诗歌感情的两个用途。一是动力用途,诗人把最真、最好看的的浓烈情感融入诗中,使诗歌产生震惊人心的力量。二是线索用途,当然要准确的把握意象、体味诗情,还要借助选项进行推敲。 3、品味语言,挖掘诗美 诗歌难于解析,第一含蓄在乎象上,第二含蓄在语言上。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普通的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普通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比普通的语言更含情,它的表达总是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非直陈式的,是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法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诗经》的典,蟋蟀不止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含义是反映大家民族一同的心理状况,反映大家中国人一同的血缘和一同的文化。 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它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受完全不同的描写,就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 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征,在品味时就要擅长从简洁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4、知道设题,发现障碍 这种办法主要针对逆选题错误项的设题方法而言。总结此类题的一般设题方法,及早发现选项障碍,对于答卷是有帮助的。一般说来,此类题设题障碍主要有:曲解字句;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无限拔高;鱼目混珠;故意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