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期《南方周末》,刊登了一位安徽在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写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文中他如此写道爸爸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去世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爸爸,但没真的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这篇文章,旋即引来广泛关注。
假如我没记错,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发生在考生身上,2005年,就是在安徽,高考考试成绩揭晓后,有两名考生痛苦地选择了自杀。而且,这两名考生分别达到了当地二本和二专分数线。假如这两个考生留下遗言,我想,标题应该是《我被中国教育逼去世了》。事实上,不只在升学的关头,就在平常考试之后,由于分数酿出惨祸的新闻,每年都在发生。
对于教育,不少人已经表达了建议。无非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父母、社会都用分数的尺子衡量学生。这种教育局面,其实已延续20多年,早在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深刻地感觉到应试教育的紧急问题,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定义,并列入了国家的文件,可是,过去20年,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成为所有学校、所有家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但我不想把问题,归到教师和父母身上。我所接触的中小学老师与学生父母,都一边痛斥应试教育,一边制造应试教育。他们了解如此的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是摧残,可是,现实却告诉他们,如此的摧残才是对孩子的爱。这是什么样的现实呢?
就拿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来讲吧。一本为什么成为农村老农对子女求学提出的生死底线?缘由非常简单,考上一本,才意味着这个农家多年对孩子的付出,可能有所回报。这直接包括这两层意思:其一,农村对孩子求学的付出过于高昂,按全国的平均数据统计,农村孩子上大学,按全国的平均数据统计,农村孩子上大学,学习生活成本支出(学费最低标准5000元/年,住宿费1000元/年,生活费4000元/年)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007年数据为4140元)的240%左右,也就是说,三口之家,两个大人一年的收入不吃不喝只能供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成本;其二,社会以学历为标准选择人才的规范,与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告诉农村父母,孩子只有考上一本,才在无人际关系背景下,大概找到一份好工作,改变生活命,而考上二本、专科,找到好工作的期望十分渺茫。换句话说,以前是考上大学跳农门,目前是至少考上一本跳农门。
过高的教育投入、对教育回报的迷茫,这几乎是目前农村送子上学家庭的常见心态,其中的焦虑不言而喻。在这种焦虑环境下,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势必逼迫孩子考上很大学,不然,结果就是家庭致贫,孩子也没出息;而另外一些家庭,则早早决策舍弃让孩子上学,在一些地方,新的念书无用论已经抬头,初中辍学现象回潮不少家庭觉得孩子已经识字,又有了能力,与其继续烧钱上学以后找不到工作(或者也是从事差不多的工作),还不如早些去打工赚钱。
当教育与生活命的转变联系在一块时,所有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都将服从于改变命这一主题。而当以损害学生个性、人格作为改变命的代价时,本应促进每人格健康进步的教育本身,已经疯狂。
所以,让教育不把人逼疯,第一要让教育自己不疯,而逼疯教育的是什么呢?生来不平等的户籍规范、生来不平等的教育权利、生来不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紧急的社会等级观念、社会潜规则、过大的行业收入差距、劳动的尊卑价值,等等。在任何国家,都有大学升学规范,都有围绕大学名额的激烈角逐,但为什么大学升学的角逐,没演变为反教育的竞技教育,重点在于教育在平等的教育权利、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完善法制的平台上运行,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人按我们的个性和兴趣进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却不承担改变人户口、福利、地位这类教育以外的功能,这类功能让教育,异化为利益与权力。所有些教育乱像,由此而派生。
在教育中长期规划中,能否打破户籍规范,实行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能否打造全国基本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公民有平等的福利;能否缩小行业间巨大的收入待遇差距,等等,这类外围的改革,关系到教育能否回归本原。假如教育没办法回归本原,让教育以人为本,只可能是缘木求鱼教育即使没了分数的命根,还有其他的命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中出现的变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