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为教育大省,一向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在国内备受瞩目,特别是高考考试命题的独特质常常会引发教育界的讨论,但不能否认,江苏高考考试语文考试试题尤其是作文命题对本省的语文教学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推进用途。自2004年始,江苏高考考试进行独立命题距今已经过去14个年头,高考考试作文考试试题也已然形成了稳中求变、开放革新[1]的稳健风格。因此探究近年来高考考试作文命题的特征是可能的,从命题进步脉络把握命题导向,进而积极指导学生写作,让高考考试作文发挥其“指挥棒”的正效用途[2],并努力构建它与高中作文教学间的良性关系,也是十分具备意义的。
1、近年来江苏高考考试作文命题进步
近六年来,江苏高考考试作文均采取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所谓新材料作文,有老师将之总结为三个新:“立意角度新、材料处置新、文体需要新”[3],即给定一段材料文中给出关键字语、从多个立意角度出发、不限文体进行写作。如此的新材料作文看上去带了一个“新”字,就其形式而言依然离不了“材料作文”的背景,由于一旦脱离了材料就又回到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形式去了。但就其内容又不能离开话题作文的背景,自13年以来几乎每的作文考试试题中都有明显的关键字、核心定义,出题者本身并非想让考生漫无边际地“跑马”,他们总期望找到一个内在的圈子将新材料作文给约束住,给出的材料看上去是开放的,但事实上还是封闭的。以下将一一简述13年到18年来作文的具体形式和内容。2013年江苏高考考试作文以“蝴蝶与探险者”的故事开创了本省新材料作文的新纪元,此后五年,无一例外均采取如此的命题形式。当年的命题无疑是产生了巨大争议的,无论是命题者自己对于材料的改动,还是原作知识性的错误,均引发了相当程度的讨论。但抛开这类问题,回到命题本身,应该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命题形式与内容上的指向性。第一,发散意识,这段材料是一则故事类的材料,故事中有多个要点,非常明显命题者设置了多个角度,而并不是旧材料作文仅有一个佳立意。第二,全局意识,新材料作文固然有不少的立意角度,然立意一定有高下之分,那样立意需要要站在全局角度。第三,语境意识,新材料作文势必不是信马由缰,必须要在材料语境之中的考虑,绝不是随便在文中挑选关键字就可以进行无限拓展的。13年的作文只不过新材料作文的开端,其后几年的作文命题就看上去愈加成熟老道。以下将14到18年的作文进行综合对比讲解。五者均是“名言”性质的材料,有明显的关键字与核心定义的导向:“青春、朽与不朽”,“智慧”,“说话、革新、个性”,“车”,“语言”。如此的命题带有我省一贯的话题作文的特点,看上去是一段材料,其中内容又是有核心的,思维是需要发散与拓展的,但又需要是围绕着中心词核心定义进行发散与拓展的,这对于学生的语境意识就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还有一点共通性就是,考试试题呈现辩证特征,在名言类的材料之中,处处显现着辩证思维的痕迹,期望考生对核心定义进行演绎时要有辩证的逻辑考虑,有界定有辩证地发散,而不是无章法无逻辑地自说自话,这是高考考试作文的内在指向需要。当然三者也有各自的倾向,“青春朽与不朽”的辩证意味浓,生活色彩浓,愈加倾向于从个人的情致,志向,生活态度角度考虑,十分贴近高中生,看上去格外亲切。“智慧”更侧重于界定,发散,对于这一核心定义的界定是需要做的功课,与围绕如此的核心定义的具体展开,禁忌以空对空。16年的题目,虽然给出了关键字但因为题目本身有多个定义,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也不可以脱离材料任取关键字进行论述。17年有关于车的命题,其话题色彩愈加明显,与前几年的辩证风不同,本则题目又转回到引语加话题的形式,尽管作者没明确给出话题,但隐含在其中重点的话题就是“车”。所有的讲解都不能离开这个“车”,真情,观念,哲思都是寄寓在“车”上,这种命题形式给套作、模式作文等等速成作文很大的打击。借鉴了美学角度的“移情”,也接近中国古时候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写作形式,更考验学生从一粒沙中看出乾坤气象的思维,如此的思维在以后的作文中看上去非常重要。18年关于“语言”的考试试题,更像15年的“智慧”,定义十分宽泛,需要有界定,又要找到一个小的入口切入发散,且考试试题更显人文气息。
2、近年来江苏高考考试作文命题特征
以上简要梳理了江苏高考考试近年来作文考试试题的进步脉络,在脉络的梳理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共通的特征并试图探究出一些普适性的规律,而这类规律或将成为指导初中生作文写作强有力的理论支撑。1.新材料作文形式与话题作文背景江苏近年来的作文,均采取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但不意味着话题作文就失去了指导意义,恰恰相反,话题作文对新材料作文的影响是巨大的。脱离了语境,脱离了背景的讲解的作文都有游离主题的危险,因此话题意识应该得到看重。更有教师提出“新材料话题作文”[4的定义,将这种作文形式界定在新材料与话题作文之间。不管如何界定,话题意识将在将来的高考考试作文考试试题中一直延续下去。2.立意多样化与语境核心定义确立立意多样化是新材料作文的显著特点,但多元不意味着包罗万象,乃至于信马由缰。纵览近年来的高考考试题,多数都有着核心定义的出现,这事实上就引导着学生的行文思路,既要发散但绝不可以脱离材料中语境自由发挥。作文的立意有多个侧面,但绝不可以以偏概全,即便是从材料的某一侧面出发,也要兼顾到整个语境的具体内容,谈“青春”还是要回到“朽与不朽”的讨论,谈“经验”、“能力”、“境界”也需要打造在“智慧”这一核心定义上,谈“文化、文明”也不能离开语言的载体,而不是漫无边际地从材料中任取一个词进行无限放大。立意的多样化应该是打造在对于语境核心定义的准确把握上,这与新材料作文中蕴含的话题意识是一致的。3.以小见大的发散考虑与辩证思维近年来的高考考试作文题都比较接地气,都是日常容易见到的一些词汇“青春”、“智慧”、“个性、革新”、“车”、“语言”,核心定义的容易见到化是本省作文对于考生的大善意,让考生有话可写,有理可论,有情可抒,也进一步打击套作、仿作等不明智的应试举动。当然这也需要考生知道生活,进行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从小处着手去讲解生活大智慧,这是以小见大的思维,也是高考考试作文对于中学教学的有力引导。尽管近年来的材料趋于生活化,但绝不意味着考试试题的浅易化,扁平化,相反更考验学生的发散、辩证的思维,行文时对于材料的内在逻辑既要有整体的把握,对核心定义有较为深入的讲解,又可以进一步拓展进行联想与发散,绝不是简单贴标签就能处置的。这对于考生的思维水平有更高的需要,而这种思维能力也是中学应试练习中所缺少的。
3、新环境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方案
笔者在上文中简要剖析了近年来江苏高考考试作文进步脉络,与江苏高考考试作文共性上的一些特征,并将以此作为高中写作方法指导的理论支撑。据高考考试评卷结果显示,江苏高考考试全省近7成人高考生写的都是议论文,且出色作文多数也都是议论文[5]。平常作文练习时,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议论文的样式,因此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也就看上去非常重要。作文的应付方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从课外学生自我阅读、整理材料,到老师课上的讲评、练习,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以下着重剖析教师的指导教学。1.激起学生兴趣写作北大钱理群教授明确指出:“想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是基础,大家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如何写的问题。”[6]作文写作方法指导一直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老大难,唯有真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方能写出真的的好文章,让学生爱上写作,终在考场中写出出色的文章来。2.推进构建核心意识高考考试作文有核心定义,作文素材筹备时也可以有核心素材意识,当然这不是教学生去套作,这种核心素材意识是将一则素材进行多角度演绎,以不变应万变的写作意识。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构建我们的核心素材作文,作文依赖某一核心定义生发出去的,核心素材同样也需要有多重内涵。比如启发学生从绘画、音乐、京剧、昆曲等优雅题材中探寻出丰富的内涵,教师放下让学生阅读积累,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构建,一同探究素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总结总结意识,并实质运用到平常的片段写作与考场作文中,形成良性循环。除去核心素材以外,作文教学指导也需要有核心话题倾向,高考考试作文说到底还是考的“人”的作文,必然会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别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很多有关“人”话题,从这类大的话题入手去探寻材料,运用材料时又从小处着手,深入到大的话题中去,这是培养逆向思维的好办法。3.课堂具体写作方法指导写作方法指导是有指向性的教学过程,应该分模块进行。第一是审题立意指导,所谓审题定生死,立意决高下,考场中一旦审题出现偏差就是前功尽弃。审题的练习,重视的就是核心定义的概括与讲解,教师绝不可用似是而非的观念去指导学生审题,对待审题需要做到一针见血。第二,结构与语言指导,这应该也是专题练习的内容,作文结构的多元化与语言的丰富性,这也是值得去讨论的。教师必须要注意,切不可盲目教学生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终致使学生将作文写成散文不像散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的“杂文”,毕竟所有结构方法都是为作文的中心服务,游离了中心再多的方法也是浪费。4.加大课外阅读拓展将课外阅读与考场作文结合,一向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贯彻好整本书阅读计划,与学生一同品读经典,这是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要紧渠道,对于教师而言也是进一步提高自我的契机。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江苏高考考试作文绝对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囿于水平可能未能做出更深层的探究,但总结出的江苏高考考试作文思路是明确的。近年来的高考考试作文都是以新材料为形式、话题为内容的“新材料话题作文”,且重视核心定义界定,重视材料语境,贴近生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发散、辩证思维。以后中学习语文作文教学更需要注意把握高考考试作文进步的内在指向,如此中学习语文作文教学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忠.稳中求变开放革新———江苏高考考试自主命题十一年作文回眸与展望[J].语文常识,2015,:94-96.
[2]冯建玲.江苏高考考试背景下的高中三年级作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朱亚芳.新材料作文的“前世今生”[J].语文常识,2014,:61-62.
[4]董健.新材料作文的话题化及审题方法[J].语文建设,2017,:41-43.
[5]黄莉萍.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方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5.
[6]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