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一样,格调也影响着生活。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生活。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需要: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生命的格调”,从语词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生命的格调”即等于生活的境界和品位。该题在文体上也无明显的文体倾向,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写成议论文,可以扣紧什么是“生命的格调”展开议论,也可以论述怎么样让生命具备优雅的格调,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说明生命应该具备什么格调。只须看法明确而集中,富有现实针对性;事例能围绕看法,剖析精到;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都可以敷衍成出色的作文。写成记叙文,可以叙述一个与“生命的格调”有关的故事,从中得出关于生活、社会的启示,也可以记叙一个生命格调形成的过程。总之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有着十分充裕的时空。
生命的格调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
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哪个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坐落于你只不过虚空,你知道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哪个言生命有不可以承受之重,你依然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好似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
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受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离得远远的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离得远远的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大家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
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愈加宽广,而大家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大家的生命格调迷失了,大家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资金、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企业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进步与兴盛却让大家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大家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什么不在如此喧嚣的俗世中维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什么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一直淡泊下去,让技巧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假如看透作文题目中的“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一句的内蕴,那样对这篇作文的主旨,大家就不会太意料之外。作者将“寂静”看透,巧妙地转变成我们的中心“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然后由此展开,从庄子写到陶潜。本文从历史中来,又不沉湎于历史,后半部分的联系现实,虽然有些说法绝对化了,但古今的贯通让本文的旨意有了一些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本文简练、显眼的开篇的第一段,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一清二楚的层次等等也是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