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看到题目就没思路,那小壹老师给大伙介绍一下,学霸看到题目是如何想的呢?为什么他们看到题目就有思路呢?其实最早想到的是:这道题我有没见过。 然后是有没见过类似的题目。然后将考试试题和见过的那道题目关联一下。 不少同学看到题目就没思路,那小壹老师给大伙介绍一下,学霸看到题目是如何想的呢?为什么他们看到题目就有思路呢?其实最早想到的是:这道题我有没见过。 然后是有没见过类似的题目。然后将考试试题和见过的那道题目关联一下。 这个见过是瞬间完成的,对于绝大多数题目都可以一瞬间完成,所以一般不知道,我原来也不知道,直到后来有人问我:我也根据你所说的,哪些条件转化之类的,为什么我做不出来呢?(或者为什么我还是想不出来咋做呢?) 然后我就剖析思路的过程,发现: (1)对于大多数题目,可能有个4、50%吧,比率是我大概估计一下的,其实由于做过太多类似的题目,所以直接就瞬间解掉了。 譬如高考考试的第一道选择题,集合题,你要谈什么数学思维吗? 所以,做过、见过类似的题目,这个是根基。 解题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 所以,看到题目的第一瞬间,肯定是是不是见过这道题或是不是见过类似的题目,只是这个思路太快,所以被忽视了。 (2)有30%的题目,大概是可以通过转化,非常快归到已经做过的类似题目上。 我想起一个笑话,说有个数学家失业了,去当消防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然后总管考他:假如有个房屋失火了,根据什么步骤去灭火?这个数学家非常流利的回答出来了。 总管非常认可,就开了个玩笑,问数学家:那样假如你看到一个没失火的房屋呢? 数学家说:那我就把它点着了,如此就转化成一个已知的问题了。 虽然是笑话,但我感觉,其实解题的时候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如此。 这类题目,虽然表面有一些不同,但比较容易用模型进行控制。 不过是绕了个弯而已。 而学得好的人,是如此的思维的:转化一步,啪就到了自己熟知的题目上了。 学得差的人,是如此的:转化一步,不认识;再转化一步,还是不认识;再转化一步 在实战中,若是如此,那样这总是已经开始走错方向了,甚至开始往回走了。 (3)最后大概有20%的比率的题目,可能是真考察数学思维的。但我感觉高考考试试题中,真的的比率要比20%小。 譬如分析几何的题目,只须不出在压轴题,我感觉是考计算能力和熟练度的,和数学思维也没什么关系。 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与最后的压轴题,也只不过有肯定的概率会出到所谓的考察数学思维而已,50%?比率说不准。 譬如2015年高考考试新课标2的16题,简单到1、2分钟就能做出来了,毛数学思维,直接用最简单暴力的办法把答案写对了就能了。 那样,最后算下来,我估计,大概有10%的题目是真需要动脑子去想的,这时各种思维都大概用上,什么转化、图形结合乱码七糟的。 最后就是这个问题了:怎么样概念数学学得好的人? 数学家?高考考试状元?数学满分者?数学天才(高斯)? 放在情境中,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当然,你要限定上面这几类人,我就不吭声了。 然后就是我本科学的不是数学专业,所以虽然我感觉应该差不多,但我不敢乱说,所以只能说至少高考考试前是如此的。 最后,我再看了一下波利亚的那个思维步骤,其实他和我说的是一回事啊。 他把审题放在了前面,然后就是看有没见过(类似题目)。 假如说到数学好的人和数学普通的人在思维上的差异,我感觉是抽离模型的差异。 数学好的人,直接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应该是比较强的。 附一个常规性的解题思路(只针对高考考试前) 注: (1)三方面凑,指的是条件、结论、要点(该考试知识点的公式等) (2)到了最后一步,我这种水平的人就只能是看运势能否解出来了。有时灵光一闪就想到了,有时想上几个小时也想不出来。 虽然会用一些方法,但也基本上是看天的了。 PS:到达这一步的时候,比较容易进入忘掉时间的状况,无声无息之间,非常可能就几个小时过去了。所以我极少做这种事情。(生而有涯,学而无涯,以有涯追无涯,狗带) (3)绝大多数题目,其实根本到不了最后这一个阶段。 包含有的所谓的压轴题,用一些常规的转化和方法就解出来了。 而这类,都是平常的时候练习、概括出来的。 高考考试是要拿分的,不可以指望到时候的灵光一闪。 (4)我的意思就是说:学得好的人,在解题的时候,最早出目前脑海中的,仍然是见过没,只是太快了,平常意识不到。 (5)好吧好吧,一家之言,感觉不对你就忽视过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