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到5月初,这一阶段是高考考试复习中最艰难的日子。经过第一轮复习和首次模拟试题,大家已经了解高考考试要考些什么,但还不可以学会所有要素的基本题型和学会所有些解题方法。有人形象地把二轮复习比喻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学习水平的分界线,成绩在这时就开始渐渐拉开差距。要取得这个阶段的胜利,重点是心中有目的,解题有办法,坚持不懈地努力。 重拾遗忘要点 高考考试第二轮复习就绝对不像一轮复习那样按部就班了,复习前后的跨度很大,而且老师总是会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需要考生第一回顾一轮复习中所学到的入门知识,找到有关内容进行提前筹备,抓住复习的主动权。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对入门知识的学会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在综合运用这类常识方面还是很薄弱的。同时,因为一轮复习的常识量很大,一些定义、公式和办法会慢慢遗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纠错本,防止要点很多遗忘,尽量地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效。 搭建常识结构桥梁 高考考试二轮复习将会加强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愈加需要考生搭建我们的常识结构桥梁。你不可以照搬其他人的经验,由于每一个人的实质状况并不相同,其他人的常识结构对你的帮忙不大,所以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结实的常识基础之上构建我们的常识脉络。 把学过的常识串成线 抓住常识间的内在联系,把课本上的有关常识串起来,使课本上零碎的常识形成一个整体。课本上的要点就象一粒粒珍珠,散乱地堆在那里大家是不好把握它的,假如大家能找到一根线把它串起来,它就成了项链,随意抓住其中的哪一粒珍珠,大家都能很便捷地把其它的珍珠带起来。在这里,贯穿前后的问题就是线,课本有关常识就是珍珠。在二轮复习阶段,大家缺少的不是珍珠,而是能把这类珍珠串起来的线与把珍珠串成项链的能力。所以在二期复习阶段,大家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第一要找到能把前后常识串联起来的有关问题,如此的有关问题大家能找到的越多,大家对课本前后贯穿的角度越全方位,大家对要点的把握就会越准确,大家考虑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全方位。 提升做题成效 在二轮复习阶段,要想提升做题的成效,学生需要多考虑,不可以为了做题而做题。如何考虑?一是在题目拿到手后,第一考虑它是哪种题型,这种题型有哪些特征,审题时有什么方法,答卷时有什么基本需要。通过题型归类、办法总结,使每个题做出收成,使每个题目都能给自己以启发。二是多比较。常常拿我们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看我们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基本思路是不是相符,常识选择和参考答案是不是一致。假如自己做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必须要搞清自己错在哪儿,是审题错误还是常识理解错误,是题型特征没学会还是答卷办法不熟知。弄清问题症结在哪儿,然后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可以只关注分数,只满足于了解这个题目答什么,而忽略自己不该忽略的东西。三是多总结。多关注自己在做题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注意从个性中抽象出普通的东西来,自己总结出一些对自己答卷有指导性用途的办法来。从心理调节到时间分配,从阅读习惯到答卷顺序,从思维模式到语言组织,在平常做题时都应该注意去察看自己有无缺点,并注意在做题时注意探寻克服这类缺点的办法。 培养科学的应试习惯 办法总是是理性的,习惯则带有感性的特点。在平常作业时,因为时间比较充分,绝大部分学生可以理性答卷。但考试时特别是高考考试时,因为有空闲限制,尤其是携带肯定的心理重压应试,很多学生在答卷时是靠平常积累起来的习惯答卷,很多老师平常强调的东西根本来不及想。譬如大家平常讲习题时假如问学生遇见为何应该从那些角度组织答案,学生都会加答剖析缘由,说明意义,可是一到考试,很多学生根本想不到这一点,他总是只能机械应付,头脑中冒出一句答一句,把剖析缘由,说明意义忘到了九霄云外,等到试题拿到手里看分数被扣了才又想起这句话。所以在二轮复习阶段,必须要注意把老师的需要转化成我们的答卷习惯,要形成一拿到试题就不自觉地朝老师需要的方面去做的习惯,如此才能真的让平常积累起来的经验在考场上发挥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