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招网 > 中考资讯 > 备考 学习方法

2014高考考试文综押题:历史

来源:www.yahucang.com 2014-06-03

学习方法

2014高考考试文综押题:历史
1、选择题
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进步,但氏族依旧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
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点 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
分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古时候中国早期政治规范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析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信息“‘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体现了较为浓厚的神权特征。答案为B。
2.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成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含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由来
C.中国古人重视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分析:选D殷墟是考古挖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季节作物成长的状况,判断D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测算记录,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来自于原始社会;C项理解有误。
3.历史的推论不能离开对史料的正确解析。下列对材料的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史 料解 读A“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子孙后代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医生有贰宗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的,需要承担肯定的义务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需要定时朝觐、进贡、出兵、劳役等 分析:选B本题考查定义理解和判断剖析能力。结合分封制的有关内容可知: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在于拱卫周王室,故B项推论符合史实。A、C、D三项与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不符。
4.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省的号召,很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就主张“节俭”“节用”。对该思想流派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其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孟子
B.“兼爱”就是“仁”的思想
C.其在当时具备非常大的适用市场
D.该派倡导有较大的年代张力
分析:选D材料中“节俭”“节用”是墨家学派的倡导,其代表人物是墨子,由此排除A项;墨家学派的“兼爱”和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是有非常大不同的,前者是无差等的爱,后者有阶级差别,由此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诸侯兼并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兼爱”“非攻”等思想是不太合适当时的年代需要的,故排除C项;从材料的整体情境看,D项符合题意。
5.《中庸》一书中有以下语句:“子曰:,,这样者灾及其身者也。。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其中对判断《中庸》成书于战国还是秦汉,最有价值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分析:选D本题考查对史料研究的认识。题干中①②③是孔子所讲的做人处事、治学、行道,乃至于做事业的原则,是纯粹性理论,没蕴含战国或秦汉的要紧史实;而④“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反映了战国至秦汉后期道路规制、书写文字及社会行为走向了统一,这最能说明战国后期至秦汉的史实,也是最有价值的史料,故选D。
6.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年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于攻灭他们。这种变化说明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宗法制崩溃
C.“仁政”思想消失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确立
分析:选A从春秋到战国各国关系的变化有着年代的烙印。春秋时期的做法说明当时对于分封制形成的礼乐传统比较遵从;战国时期的做法说明了分封制形成的礼乐传统渐渐被破坏,反映出的本质就是分封制的进一步崩溃。
7.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觉得“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容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进步
B.分封制易导致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分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觉得,郡县制的弊病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病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常识可知,郡县制有益于地方进步,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导致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
8.下面各项与“土”有关的解析中,不准确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规范
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
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分析:选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指西汉初年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但没废除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9.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根据“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益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说明了秦可以统一全国是什么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规范化生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备垄断性
分析:选C依据材料所述,可知秦已经根据“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此应为官营手工业。故C正确。
10.《董学特质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肯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大概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一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的用意是全方位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能力。依据题干“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肯定进步性”可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故选A。
11.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随便下结论的,称之为“随口乱说”“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创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时候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看重科技的传承与革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有关技术及文化的进步
分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时候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从材料中“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被后人创造了成语“随口乱说”“口中雌黄”,可见文化的进步与纸的应用有关。
12.《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析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用途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年代风貌
分析:选B重点信息:要归于正诚。结合题意可知儒家的解析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用途。
2、非选择题
13.秦汉时期是国内古时候政治规范进步的要紧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 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爸爸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交流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
材料二秦将来,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规范早已*。单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所有实质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可以易也。”“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必然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能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
材料四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 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依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时候中国社会起到了什么用途?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常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家天下”规范的结束?说明理由。
在材料三中李贽从那几个方面评价了秦朝的规范与政策?依据材料四,总结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看法。
分析:第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总结;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秦汉时期体现的政治规范的开创性、人才选拔规范、血缘关系的疏远剖析;第三小问,是开放性考试试题,可以紧扣问题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第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政治和经济上“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思想上“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必然至此”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以君子之位而长民”总结。
答案:用途:不同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进步:*封建制;结束世卿世禄规范;宗法制不再是新规范的核心。 一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规范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打造起来。
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规范 ;皇帝任免的官员事实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
李贽:经济、政治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推行郡县制,适应了历史进步的时尚;思想上: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势必需要,但方法简单暴力。
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防止了分封致使的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规范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年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话。……在孔子生活的春秋年代,……周天子式微与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权势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其次,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浸以大穷”。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三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下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或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年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话”的各自目的。
据材料二,孔子觉得达成“仁”的渠道有什么?
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其目的。
据材料2、三,分别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核心。
分析:第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一些权势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破产的境地。据此回答“挑战”;第二小问,剖析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倡导恢复周礼,董仲舒期望维护皇权及小农经济。据此回答“目的”。第问剖析材料二可知,孔子倡导自己约束,待人宽容和恢复周礼。第问材料信息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期望以此思想约束统治者实行“仁政”。第问剖析材料信息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命”。
答案:挑战:春秋年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皇权遭到威胁;小农破产。目的:孔子:恢复礼乐规范;董仲舒: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
渠道:通过自己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已的行为。
思想:“天人感应”。
目的: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核心:孔子是“仁”;董仲舒是“天命”。

相关文章

热点专题

  • 江西2024年高考考试高职(专科)投档状况统计表公布(历史类、物理

[]江西2024年高考考试高

[]2014高考考试文综押题